拉倒底部可以下载安卓APP,不怕网址被屏蔽了
APP网址部分手机无法打开,可以chrome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
25-11-28
。
从入夏的第一场遭遇战开始,到俘获蛮族首领、平定核心叛乱,前后不过两
个月。塘报上的记录简洁而凌厉,往往今日还在一处山谷设伏,三日后便已奇袭
了百里之外的敌军老巢。
待到秋风未起,他竟已解决了所有麻烦,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途——这才能
在一个月前,恰好出现在那片林中,救下狼狈不堪的自己。
这是何等惊人的效率!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份战功的分量,鹿清彤又翻出了去年西南乱起时的旧档。
她先抽出的,是前任太尉司马懿时期的卷宗。当时西南乱起,司马懿力排众
议,支持亲信的大将鲜于仲通领五万大军前往平叛。
那鲜于仲通也是个急于求成的性子,大军一到,不事休整,不察敌情,立刻
便发起了猛攻。结果一头扎进了百夷熟悉的崇山峻岭之中,被分割包围,拖延日
久,最终粮草耗尽,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不得不引咎辞职,黯然下台。
紧接着,便是高俅接任太尉后的烂摊子。高俅吸取了教训,派去的将领畏葸
不前,带着大军在边境线上磨磨唧唧,瞻前顾后。结果非但没能收复失地,反而
在几次无足轻重的小规模冲突中接连败退,被百夷蚕食了更多的土地。
此事最终被严嵩一党抓住把柄,在朝堂上猛烈弹劾,龙颜大怒的皇帝赵佶直
接下旨,将高俅流放了事。
两份卷宗,两种截然不同的失败。
鹿清彤将它们摊在孙廷萧的捷报旁边,一种前所未有的明悟涌上心头。
她终于明白了。鲜于仲通代表了将帅之大忌——轻敌冒进,有勇无谋。而高
俅派去的那位,则犯了另一条兵家大忌——畏敌不前,坐失良机。
可孙廷萧,却走了第三条路。他在开春与入夏之间那段漫长的沉寂期里,究
竟做了什么?那三千兵马,是如何在这片死亡之地上,撬动了整个战局?
这才是他真正想让她看到的东西!这才是他留给她的,真正的考题!
鹿清彤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那是一种智识上被完全调动起来的兴奋
与战栗。她拿起那卷记录着孙廷萧具体布置的《平南策要》,指尖竟有些微微发
颤。
她知道,今晚,她必须去见他。而且,要带着答案去见他。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房的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带,空气中浮动的微尘
在光柱中清晰可见。鹿清彤翻开了第一页。
与她想象中金戈铁马、奇谋迭出的开篇截然不同,卷宗的前半部分,记录的
几乎都是琐碎到令人发指的民政事务。
孙廷萧率领三千骁骑军抵达西南前线大营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收拢前两
次战役中被打散的残部。那些如同惊弓之鸟、士气全无的败兵,被他以雷霆手段
重新整编,裁汰老弱,补充壮勇。这一点,鹿清彤能够理解,这是任何一个有能
力的将领都会做的常规操作。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完全超出了她的认知。
在完成了军队的初步整合之后,孙廷萧并没有像鲜于仲通那样急于进攻,也
没有像高俅派来的将领那样畏缩不前。他什么都没做,至少在军事上是如此。
整整三个月,从开春到初夏,他的三千骁骑军仿佛变成了工兵和仪仗队,每
日操练不休,却从不踏出防线一步。
而他本人,则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安民」之中。卷宗里详细记载着,他
派出军中书记官,走访附近州县,统计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汉人子民,开仓放粮,
予以赈济。他又派人修补被战火损毁的道路和水利设施,甚至还亲自带着亲兵,
剿灭了好几股趁火打劫的山匪。
这些,鹿清彤也勉强能理解。收拢民心,稳固后方,是兵法正道。
但卷宗继续往下写,内容就变得愈发让她心惊肉跳。他的「安民」对象,竟
然不止是天汉子民。
「……分派军医,携带药材,入百夷诸部村寨,为染时疫者诊治……」
「……以盐、铁、布匹,换取山中部落之兽皮、山货,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
「……有部落为仇家所袭,牛羊被掠,遣尉迟恭率轻骑追之,三日而还,所
获尽数归还其主……」
鹿清彤的手指停在了纸页上,指尖冰凉。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百夷诸部,在此次战事中,绝大多数都参与了叛乱,是朝廷明令征讨的敌人。
按照战时律法,他们的平民都可算作「附逆」。大军过处,不屠不掠,秋毫无犯,
已经算是天大的仁慈。
可孙廷萧在做什么?他不仅不杀,不抢,竟然还主动去帮助他们!给他们治
病,和他们做生意,甚至帮他们去追讨被抢走的牛羊?
这……这不是资敌吗?!
军队打仗打的是钱粮人口,给敌人治病,让他们恢复健康,就是为敌人保留
兵源;给他们粮食和物资,就是壮大敌人的后勤。孙廷萧在朝堂上振振有词,说
他废了大力气在地方事务上,所以才奇缺文官。
鹿清彤原以为他说的是安抚汉民,却万万没想到,他安抚的,竟然还有敌方
百姓。
一个能用三千人扭转乾坤的将领,怎么会犯下如此匪夷所思、近乎通敌的低
级错误?
这看似荒唐的举动背后,一定有她尚未看透的、更深层次的图谋。
鹿清彤强迫自己将视线从那些记录着与百夷交往的卷宗上移开,转向了另一
部分——关于他如何整顿内部的记录。
如果说孙廷萧对外的举动是匪夷所思,那他对内的手段,则更是闻所未闻。
卷宗记载,在收拢了那些残兵败将之后,孙廷萧并没有将他们与自己的三千
骁骑军区别对待。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亲自走访每一个伤兵营,深入到最底层
的士兵之中。
没有高高在上的将军仪仗,他常常只带着福伯和两名亲卫,随意地坐在某个
士兵的床头,或是篝火旁边,听他们诉苦。
「……兵部克扣之军饷,查实后三倍追还,斩首校尉三人以儆效尤……」
「……伙夫以陈米烂菜充数,杖八十,发回原籍……」
「……有老兵思乡心切,将军令其口述,亲为代笔,书就家信一封……」
一桩桩,一件件,皆是细枝末节的小事。那些高高在上的将领,眼中只有战
功和兵马数量,何曾有人会去关心一个普通士卒的伙食是否可口,家信是否寄出?
孙廷萧却做了。他不但做了,还做得如此细致,如此不遗余力。他将那些在
之前的败仗中被当作炮灰、被长官欺压、早已心如死灰的士兵,重新当「人」来
看待。
鹿清彤终于切身体会到,孙廷萧在朝堂上说自己为地方事务牵扯了太多精力,
绝非虚言。光是处理这些军队内部的琐事,就需要耗费何等巨大的心神。
她甚至在卷宗的旁注中看到,许多时候,都是孙廷萧麾下那些骁骑营的精锐,
被他当作书记官和监察使派到各个部队中去,推行他的这些手段。
她不由得想,若当时他身边有一批得力的文职佐官,专门处理这些事务,他
便能省下多少精力,更专注于整体的战略。这一刻,她忽然有些明白了,他为何
非要把自己这个新科状元「抢」到手。
他需要的,或许真的不只是一个会写文章的花瓶。
然而,更让她感到颠覆认知的,还在后面。
卷宗中有一段记录,持续了约莫十天。在那十天里,整个大营除了白日雷打
不动的操练之外,每到夜晚,竟是书声琅琅。
「……将军下发《军中条例简编》、《天汉子民须知》等文书,令全军将士
于夜间诵读。不识字者,由骁骑营将士分片包管,一字一句,口传手授……」
看到这里,鹿清彤彻底愣住了。
让一群大字不识一个、只懂得拿刀砍人的兵去读书认字?这是何等荒唐的念
头!军营是什么地方?是磨砺血性与杀气的地方!自古以来的兵书,无论是《孙
子》、《吴子》还是《六韬》,都只讲如何治军、如何用兵、如何布阵,何曾有
过教士兵读书的策略?
她简直无法想象那副画面:一群白天还在泥地里摸爬滚打的壮汉,晚上却在
昏黄的油灯下,被那些同样一身悍气的骁骑营锐士逼着,龇牙咧嘴地辨认着「之
乎者也」。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兵法的范畴,进入了一个她完全陌生的领域。
鹿清彤将手中的卷宗缓缓合上,闭上眼睛,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她的脑海
中,孙廷萧的形象已经彻底分裂。一面是那个言语轻薄、行为霸道的登徒子;另
一面,却是一个心思细密、手段诡谲的绝世将才。
赈济敌民,收拢兵心,教兵读书……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甚至互相矛盾的棋
子,被他一颗颗地布下。可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这盘棋,他究竟想怎么赢?
那个关于教士兵读书的巨大谜团已经没有时间去细想了。鹿清彤目光投向了
卷宗的下一部分——入夏,开战前的准备。
如果说之前的种种举措已经让她感到匪夷所思,那么接下来的记录,则近乎
荒谬。
卷宗的第一部分,是长长的物资清单。艾草、薄荷、雄黄粉、防瘴气的药丸、
用来过滤水源的布包木炭……林林总总,全是针对西南夏季酷热、毒虫、瘟疫的
准备。
这一点,鹿清彤倒是能够理解。前两次的惨败,固然有指挥失当的原因,但
南疆恶劣的环境,同样是吞噬中原士兵生命的无形杀手。鲜于仲通的五万大军,
恐怕有近半都是病死、饿死在行军路上,而非战死沙场。
孙廷萧麾下兵马不多,在收拢原来各军残部之后,也不过万人之数,比起鲜
于仲通的庞大军队,在物资制备上的确要从容许多。在决定于最不适合作战的夏
季发动攻势时,提前做好这些准备,只能说明他心思缜密,考虑周全。
可清单之后的内容,却让鹿清彤的呼吸都为之一滞。
「……着令斥候,化作行商,于各交通要道张榜公告,遍传百夷诸部:天汉
大军不日即将开拔,此行只为惩戒首恶,胁从不问。凡愿归顺者,非但可保全家
性命,朝廷亦将予以粮种、农具之资助……」
鹿清彤的眼睛猛地睁大,她反复看了两遍,才确认自己没有看错。
战前张榜,宣告自己即将出兵?
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兵法云,兵者,诡道也。虚虚实实,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方是致胜之道。
哪有还没开打,就敲锣打鼓地告诉敌人「我要来打你了」的道理?
这不是在给敌人充足的准备时间吗?这不是将自己所有的战略意图都暴露在
光天化日之下吗?
这已经不是荒唐了,这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她怀着巨大的困惑继续往下看。当孙廷萧的大军终于在初夏时节开始拔营行
军时,其行径更是印证了这种「荒谬」。他们没有选择隐秘的山间小路,而是沿
着主干道大张旗鼓地前进。
每到一处可以安营扎寨的地方,士兵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构筑防御工事,
而是在营地外最显眼的地方,再次张贴那些安民告示。
一队队能言善辩的军中书记官,在如今已经能够磕磕巴巴认字的士兵的簇拥
下,向着那些远远围观、既好奇又恐惧的百夷平民,大声宣讲着朝廷的政策。
他们甚至会主动邀请那些胆子大的部落长老前来营中,让他们亲眼看看汉军
营地里严明的纪律,看看那些受伤的汉人士兵和百夷平民,是如何在军医的帐篷
里得到同等对待的。
鹿清彤看到这里,不由得点了点头。她设身处地地想,如果自己是一个普通
的百夷百姓,看到这样一支与传说中凶神恶煞完全不同的天朝军队,心中悬着的
大石想必也会落下一半。至少,不用担心屠村灭寨的灭顶之灾了。
可是……然后呢?
鹿清彤将这一部分的卷宗翻到了底,却再没有看到任何与军事计策相关的内
容。没有奇袭,没有伏击,没有分兵,没有合围。从头到尾,都只是这种看似毫
无意义的「宣传」。
她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她承认,孙廷萧的这些举措在收买人心上或许会
有些用处,可这是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终究是刀与剑,是兵力与谋略。靠着
这些怀柔手段,难道就能让那些桀骜不驯的部落首领放下武器,俯首称臣吗?
她依然没有找到那把解开所有谜团的钥匙。那个看似无懈可击的死局,到底
是从哪里被撬开第一道缝隙的?孙廷萧的葫芦里,到底还藏着什么她没有看到的、
最致命的后手?
怀着满腹的疑云,鹿清彤翻开了记录战争过程的最后一叠卷宗。
与前面那些让人费解的内容相比,这部分有关战事的记述,却简单得近乎乏
味。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孙廷萧自入夏起兵,便一路势如破竹,短
短两月,便杀穿了整个西南叛乱的核心区域,最后直捣黄龙,攻陷了叛军的都城
阳苴咩城,生擒了为首的敌酋舜化贞。
没有奇谋。
是的,没有任何她预想中的奇谋诡计。孙廷萧的行军路线,几乎就是沿着主
干道一路平推。没有穿插迂回,没有声东击西,更没有像兵书上记载的那样,利
用险要地势设下埋伏。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战术,那就是最简单、最粗暴的正面推
进。
这就更说不通了!
鹿清彤将鲜于仲通的行军路线图铺在旁边,两相对比,发现他们走的大致是
同一条路。如果这条路靠正常推进就能赢,那为何鲜于仲通的五万大军会全军覆
没,而孙廷萧的万人之师却能一路凯歌?
她继续往下看,试图从战斗的细节中寻找答案。可卷宗里的描述依旧平淡如
水。敌军并非不堪一击,他们据险而守,层层阻击,应对得当,完全没有犯下什
么致命的错误。
双方的战斗过程,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攻防战。汉军攻,百夷守;汉军再攻,
百夷再守……然后,百夷就败了。败得迅速,败得彻底,仿佛他们的抵抗只是象
征性的。
这不合常理。困兽犹斗,何况是那些悍不畏死的蛮族战士。
忽然,鹿清彤的目光凝固在了一份战后统计的斩首簿上。她盯着上面记录的
数字,眉头越锁越紧。
斩获首级数,太少了。
少得令人难以置信。按照这样的战果,被斩杀的敌军数量,甚至还不如一场
寻常规模的遭遇战。一场号称平定了整个西南的大捷,其血腥程度,竟远低于高
俅麾下将领打的那几场小败仗。
这说明,绝大多数战斗,都不是以一方被彻底歼灭而告终的。
安抚敌民、收拢兵心、教兵读书、大张旗鼓地宣战、匪夷所思的低战损……
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唤来门外的丫鬟,让她送些糕点和热茶进来,胡乱吃
了两口,她便又一次沉浸到了那堆故纸之中。
夜色渐深,烛火摇曳,将她的影子长长地投在身后的书架上。她的意识渐渐
模糊,眼前的字迹开始跳动、旋转,最后化作一个个毫无意义的墨点。孙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
最新章节请访问https://m.diyibanzhu2.my
从入夏的第一场遭遇战开始,到俘获蛮族首领、平定核心叛乱,前后不过两
个月。塘报上的记录简洁而凌厉,往往今日还在一处山谷设伏,三日后便已奇袭
了百里之外的敌军老巢。
待到秋风未起,他竟已解决了所有麻烦,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途——这才能
在一个月前,恰好出现在那片林中,救下狼狈不堪的自己。
这是何等惊人的效率!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份战功的分量,鹿清彤又翻出了去年西南乱起时的旧档。
她先抽出的,是前任太尉司马懿时期的卷宗。当时西南乱起,司马懿力排众
议,支持亲信的大将鲜于仲通领五万大军前往平叛。
那鲜于仲通也是个急于求成的性子,大军一到,不事休整,不察敌情,立刻
便发起了猛攻。结果一头扎进了百夷熟悉的崇山峻岭之中,被分割包围,拖延日
久,最终粮草耗尽,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也不得不引咎辞职,黯然下台。
紧接着,便是高俅接任太尉后的烂摊子。高俅吸取了教训,派去的将领畏葸
不前,带着大军在边境线上磨磨唧唧,瞻前顾后。结果非但没能收复失地,反而
在几次无足轻重的小规模冲突中接连败退,被百夷蚕食了更多的土地。
此事最终被严嵩一党抓住把柄,在朝堂上猛烈弹劾,龙颜大怒的皇帝赵佶直
接下旨,将高俅流放了事。
两份卷宗,两种截然不同的失败。
鹿清彤将它们摊在孙廷萧的捷报旁边,一种前所未有的明悟涌上心头。
她终于明白了。鲜于仲通代表了将帅之大忌——轻敌冒进,有勇无谋。而高
俅派去的那位,则犯了另一条兵家大忌——畏敌不前,坐失良机。
可孙廷萧,却走了第三条路。他在开春与入夏之间那段漫长的沉寂期里,究
竟做了什么?那三千兵马,是如何在这片死亡之地上,撬动了整个战局?
这才是他真正想让她看到的东西!这才是他留给她的,真正的考题!
鹿清彤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那是一种智识上被完全调动起来的兴奋
与战栗。她拿起那卷记录着孙廷萧具体布置的《平南策要》,指尖竟有些微微发
颤。
她知道,今晚,她必须去见他。而且,要带着答案去见他。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房的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带,空气中浮动的微尘
在光柱中清晰可见。鹿清彤翻开了第一页。
与她想象中金戈铁马、奇谋迭出的开篇截然不同,卷宗的前半部分,记录的
几乎都是琐碎到令人发指的民政事务。
孙廷萧率领三千骁骑军抵达西南前线大营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收拢前两
次战役中被打散的残部。那些如同惊弓之鸟、士气全无的败兵,被他以雷霆手段
重新整编,裁汰老弱,补充壮勇。这一点,鹿清彤能够理解,这是任何一个有能
力的将领都会做的常规操作。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完全超出了她的认知。
在完成了军队的初步整合之后,孙廷萧并没有像鲜于仲通那样急于进攻,也
没有像高俅派来的将领那样畏缩不前。他什么都没做,至少在军事上是如此。
整整三个月,从开春到初夏,他的三千骁骑军仿佛变成了工兵和仪仗队,每
日操练不休,却从不踏出防线一步。
而他本人,则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安民」之中。卷宗里详细记载着,他
派出军中书记官,走访附近州县,统计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汉人子民,开仓放粮,
予以赈济。他又派人修补被战火损毁的道路和水利设施,甚至还亲自带着亲兵,
剿灭了好几股趁火打劫的山匪。
这些,鹿清彤也勉强能理解。收拢民心,稳固后方,是兵法正道。
但卷宗继续往下写,内容就变得愈发让她心惊肉跳。他的「安民」对象,竟
然不止是天汉子民。
「……分派军医,携带药材,入百夷诸部村寨,为染时疫者诊治……」
「……以盐、铁、布匹,换取山中部落之兽皮、山货,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
「……有部落为仇家所袭,牛羊被掠,遣尉迟恭率轻骑追之,三日而还,所
获尽数归还其主……」
鹿清彤的手指停在了纸页上,指尖冰凉。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百夷诸部,在此次战事中,绝大多数都参与了叛乱,是朝廷明令征讨的敌人。
按照战时律法,他们的平民都可算作「附逆」。大军过处,不屠不掠,秋毫无犯,
已经算是天大的仁慈。
可孙廷萧在做什么?他不仅不杀,不抢,竟然还主动去帮助他们!给他们治
病,和他们做生意,甚至帮他们去追讨被抢走的牛羊?
这……这不是资敌吗?!
军队打仗打的是钱粮人口,给敌人治病,让他们恢复健康,就是为敌人保留
兵源;给他们粮食和物资,就是壮大敌人的后勤。孙廷萧在朝堂上振振有词,说
他废了大力气在地方事务上,所以才奇缺文官。
鹿清彤原以为他说的是安抚汉民,却万万没想到,他安抚的,竟然还有敌方
百姓。
一个能用三千人扭转乾坤的将领,怎么会犯下如此匪夷所思、近乎通敌的低
级错误?
这看似荒唐的举动背后,一定有她尚未看透的、更深层次的图谋。
鹿清彤强迫自己将视线从那些记录着与百夷交往的卷宗上移开,转向了另一
部分——关于他如何整顿内部的记录。
如果说孙廷萧对外的举动是匪夷所思,那他对内的手段,则更是闻所未闻。
卷宗记载,在收拢了那些残兵败将之后,孙廷萧并没有将他们与自己的三千
骁骑军区别对待。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亲自走访每一个伤兵营,深入到最底层
的士兵之中。
没有高高在上的将军仪仗,他常常只带着福伯和两名亲卫,随意地坐在某个
士兵的床头,或是篝火旁边,听他们诉苦。
「……兵部克扣之军饷,查实后三倍追还,斩首校尉三人以儆效尤……」
「……伙夫以陈米烂菜充数,杖八十,发回原籍……」
「……有老兵思乡心切,将军令其口述,亲为代笔,书就家信一封……」
一桩桩,一件件,皆是细枝末节的小事。那些高高在上的将领,眼中只有战
功和兵马数量,何曾有人会去关心一个普通士卒的伙食是否可口,家信是否寄出?
孙廷萧却做了。他不但做了,还做得如此细致,如此不遗余力。他将那些在
之前的败仗中被当作炮灰、被长官欺压、早已心如死灰的士兵,重新当「人」来
看待。
鹿清彤终于切身体会到,孙廷萧在朝堂上说自己为地方事务牵扯了太多精力,
绝非虚言。光是处理这些军队内部的琐事,就需要耗费何等巨大的心神。
她甚至在卷宗的旁注中看到,许多时候,都是孙廷萧麾下那些骁骑营的精锐,
被他当作书记官和监察使派到各个部队中去,推行他的这些手段。
她不由得想,若当时他身边有一批得力的文职佐官,专门处理这些事务,他
便能省下多少精力,更专注于整体的战略。这一刻,她忽然有些明白了,他为何
非要把自己这个新科状元「抢」到手。
他需要的,或许真的不只是一个会写文章的花瓶。
然而,更让她感到颠覆认知的,还在后面。
卷宗中有一段记录,持续了约莫十天。在那十天里,整个大营除了白日雷打
不动的操练之外,每到夜晚,竟是书声琅琅。
「……将军下发《军中条例简编》、《天汉子民须知》等文书,令全军将士
于夜间诵读。不识字者,由骁骑营将士分片包管,一字一句,口传手授……」
看到这里,鹿清彤彻底愣住了。
让一群大字不识一个、只懂得拿刀砍人的兵去读书认字?这是何等荒唐的念
头!军营是什么地方?是磨砺血性与杀气的地方!自古以来的兵书,无论是《孙
子》、《吴子》还是《六韬》,都只讲如何治军、如何用兵、如何布阵,何曾有
过教士兵读书的策略?
她简直无法想象那副画面:一群白天还在泥地里摸爬滚打的壮汉,晚上却在
昏黄的油灯下,被那些同样一身悍气的骁骑营锐士逼着,龇牙咧嘴地辨认着「之
乎者也」。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兵法的范畴,进入了一个她完全陌生的领域。
鹿清彤将手中的卷宗缓缓合上,闭上眼睛,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她的脑海
中,孙廷萧的形象已经彻底分裂。一面是那个言语轻薄、行为霸道的登徒子;另
一面,却是一个心思细密、手段诡谲的绝世将才。
赈济敌民,收拢兵心,教兵读书……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甚至互相矛盾的棋
子,被他一颗颗地布下。可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这盘棋,他究竟想怎么赢?
那个关于教士兵读书的巨大谜团已经没有时间去细想了。鹿清彤目光投向了
卷宗的下一部分——入夏,开战前的准备。
如果说之前的种种举措已经让她感到匪夷所思,那么接下来的记录,则近乎
荒谬。
卷宗的第一部分,是长长的物资清单。艾草、薄荷、雄黄粉、防瘴气的药丸、
用来过滤水源的布包木炭……林林总总,全是针对西南夏季酷热、毒虫、瘟疫的
准备。
这一点,鹿清彤倒是能够理解。前两次的惨败,固然有指挥失当的原因,但
南疆恶劣的环境,同样是吞噬中原士兵生命的无形杀手。鲜于仲通的五万大军,
恐怕有近半都是病死、饿死在行军路上,而非战死沙场。
孙廷萧麾下兵马不多,在收拢原来各军残部之后,也不过万人之数,比起鲜
于仲通的庞大军队,在物资制备上的确要从容许多。在决定于最不适合作战的夏
季发动攻势时,提前做好这些准备,只能说明他心思缜密,考虑周全。
可清单之后的内容,却让鹿清彤的呼吸都为之一滞。
「……着令斥候,化作行商,于各交通要道张榜公告,遍传百夷诸部:天汉
大军不日即将开拔,此行只为惩戒首恶,胁从不问。凡愿归顺者,非但可保全家
性命,朝廷亦将予以粮种、农具之资助……」
鹿清彤的眼睛猛地睁大,她反复看了两遍,才确认自己没有看错。
战前张榜,宣告自己即将出兵?
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兵法云,兵者,诡道也。虚虚实实,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方是致胜之道。
哪有还没开打,就敲锣打鼓地告诉敌人「我要来打你了」的道理?
这不是在给敌人充足的准备时间吗?这不是将自己所有的战略意图都暴露在
光天化日之下吗?
这已经不是荒唐了,这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她怀着巨大的困惑继续往下看。当孙廷萧的大军终于在初夏时节开始拔营行
军时,其行径更是印证了这种「荒谬」。他们没有选择隐秘的山间小路,而是沿
着主干道大张旗鼓地前进。
每到一处可以安营扎寨的地方,士兵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构筑防御工事,
而是在营地外最显眼的地方,再次张贴那些安民告示。
一队队能言善辩的军中书记官,在如今已经能够磕磕巴巴认字的士兵的簇拥
下,向着那些远远围观、既好奇又恐惧的百夷平民,大声宣讲着朝廷的政策。
他们甚至会主动邀请那些胆子大的部落长老前来营中,让他们亲眼看看汉军
营地里严明的纪律,看看那些受伤的汉人士兵和百夷平民,是如何在军医的帐篷
里得到同等对待的。
鹿清彤看到这里,不由得点了点头。她设身处地地想,如果自己是一个普通
的百夷百姓,看到这样一支与传说中凶神恶煞完全不同的天朝军队,心中悬着的
大石想必也会落下一半。至少,不用担心屠村灭寨的灭顶之灾了。
可是……然后呢?
鹿清彤将这一部分的卷宗翻到了底,却再没有看到任何与军事计策相关的内
容。没有奇袭,没有伏击,没有分兵,没有合围。从头到尾,都只是这种看似毫
无意义的「宣传」。
她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她承认,孙廷萧的这些举措在收买人心上或许会
有些用处,可这是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终究是刀与剑,是兵力与谋略。靠着
这些怀柔手段,难道就能让那些桀骜不驯的部落首领放下武器,俯首称臣吗?
她依然没有找到那把解开所有谜团的钥匙。那个看似无懈可击的死局,到底
是从哪里被撬开第一道缝隙的?孙廷萧的葫芦里,到底还藏着什么她没有看到的、
最致命的后手?
怀着满腹的疑云,鹿清彤翻开了记录战争过程的最后一叠卷宗。
与前面那些让人费解的内容相比,这部分有关战事的记述,却简单得近乎乏
味。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孙廷萧自入夏起兵,便一路势如破竹,短
短两月,便杀穿了整个西南叛乱的核心区域,最后直捣黄龙,攻陷了叛军的都城
阳苴咩城,生擒了为首的敌酋舜化贞。
没有奇谋。
是的,没有任何她预想中的奇谋诡计。孙廷萧的行军路线,几乎就是沿着主
干道一路平推。没有穿插迂回,没有声东击西,更没有像兵书上记载的那样,利
用险要地势设下埋伏。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战术,那就是最简单、最粗暴的正面推
进。
这就更说不通了!
鹿清彤将鲜于仲通的行军路线图铺在旁边,两相对比,发现他们走的大致是
同一条路。如果这条路靠正常推进就能赢,那为何鲜于仲通的五万大军会全军覆
没,而孙廷萧的万人之师却能一路凯歌?
她继续往下看,试图从战斗的细节中寻找答案。可卷宗里的描述依旧平淡如
水。敌军并非不堪一击,他们据险而守,层层阻击,应对得当,完全没有犯下什
么致命的错误。
双方的战斗过程,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攻防战。汉军攻,百夷守;汉军再攻,
百夷再守……然后,百夷就败了。败得迅速,败得彻底,仿佛他们的抵抗只是象
征性的。
这不合常理。困兽犹斗,何况是那些悍不畏死的蛮族战士。
忽然,鹿清彤的目光凝固在了一份战后统计的斩首簿上。她盯着上面记录的
数字,眉头越锁越紧。
斩获首级数,太少了。
少得令人难以置信。按照这样的战果,被斩杀的敌军数量,甚至还不如一场
寻常规模的遭遇战。一场号称平定了整个西南的大捷,其血腥程度,竟远低于高
俅麾下将领打的那几场小败仗。
这说明,绝大多数战斗,都不是以一方被彻底歼灭而告终的。
安抚敌民、收拢兵心、教兵读书、大张旗鼓地宣战、匪夷所思的低战损……
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唤来门外的丫鬟,让她送些糕点和热茶进来,胡乱吃
了两口,她便又一次沉浸到了那堆故纸之中。
夜色渐深,烛火摇曳,将她的影子长长地投在身后的书架上。她的意识渐渐
模糊,眼前的字迹开始跳动、旋转,最后化作一个个毫无意义的墨点。孙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