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倒底部可以下载安卓APP,不怕网址被屏蔽了
APP网址部分手机无法打开,可以chrome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
24-07-28
照亮了大臣们的朝服。崇
祯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他宣布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以表彰他在边疆的辛
勤工作和对大明安全的贡献。群臣纷纷低头,表示赞同和敬意。
然而,袁崇焕此时并不在朝会上,他正在锦州的城墙上,亲自视察防务。秋
日的锦州,天空高远,凉风习习,袁崇焕的目光锐利,检查着每一个防御细节,
与将领们讨论着可能的战术和策略。
直到十月十五日,袁崇焕才结束了他在锦州的视察,骑马返回宁远。一路上,
他的心中既有对即将到来的冬天的忧虑,也有对皇帝嘉奖的期待。
十六日,当袁崇焕回到宁远的官邸时,一份来自京城的圣旨已经在那里等待
着他。他接过圣旨,展开阅读,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诸将和朝鲜使臣纷纷前来祝
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敬意和喜悦。
在宁远的官邸内,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庆祝仪式。诸将和朝鲜使臣围绕
着袁崇焕,向他表示敬意。袁崇焕虽然心中喜悦,但并未忘记自己的责任,他知
道这份荣誉同时也是一份重担,他必须更加努力地保卫大明的边疆。
同时,在遥远的西征途中,皇太极的军队穿越了广袤的蒙古草原,向着战略
要地进发。在一次行军途中,皇太极召集了他的贝勒大臣和归顺后金的蒙古酋长
们,围坐在篝火旁,讨论着接下来的攻击目标。
夜幕降临,篝火映照着每个人的脸,火光在他们眼中跳跃,映出了他们坚定
而严肃的表情。皇太极坐在主位上,他的目光在每一位将领和酋长的脸上扫过,
寻找着他们的意见和支持。
在讨论中,两种意见交织着:一种主张攻击林丹汗率领下西迁的察哈尔部,
以巩固对蒙古的控制;另一种则主张趁明朝边防空虚之际,直接攻击明朝,以迅
速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皇太极聆听着各方的意见,他的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最终,在深入分析了
明朝的防御状况和自身的战略目标后,他决定攻明。这个决定得到了多数贝勒和
蒙古酋长的支持。
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皇太极选择了袁崇焕曾接济过的哈剌慎部的贵族布尔
噶都(布尔喀图)作为向导。布尔噶都对明朝的边防了如指掌,他的加入将大大
增加皇太极军队突破明朝蓟州长城薄弱环节的几率。
在布尔噶都的带领下,皇太极的军队开始秘密向蓟州进发。他们选择了一个
夜色最深沉的夜晚,避开了明军的巡逻和侦查,悄无声息地接近了长城。士兵们
的动作轻盈而迅速,马蹄上包裹着布,以防发出声响,兵器在夜幕下闪烁着寒光。
十月二十日的清晨,皇太极的大军如潮水般涌至蓟州镇长城以北,他们在一
处蒙古人的城市内安营扎寨。城市里的建筑融合了蒙古和汉地的风格,城墙上的
箭楼在晨光中显得庄严肃穆。皇太极的帐篷立在城市的中心,周围是忙碌的女真
士兵们,他们正在整理装备,喂养战马,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战斗。
二十四日,随着皇太极一声令下,女真军分成三路,如同伸展开的利爪,准
备撕裂明朝的边防。阿巴泰和阿济格率领左翼,岳托和济尔哈朗率领右翼,而皇
太极本人则坐镇中路,三路大军气势磅礴地向前推进。
二十七日,左翼的女真军在阿巴泰和阿济格的率领下,攻破了龙井关。这座
关口曾是明朝边防的坚固防线,但在女真军的猛烈攻势下,终究未能守住。与此
同时,皇太极中路的大军占领了洪山口和汉儿庄,士兵们在城内稍作休息,准备
着接下来的行动。皇太极派遣的先锋部队已经抵达遵化城下,他们隐蔽在夜色中,
仔细观察着城防的弱点。
右翼的后金军在岳托和济尔哈朗的指挥下,攻陷了大安口城。这座关口的失
守,意味着后金军已经打开了通往明朝内地的大门。
二十八日,右翼女真军抵达蓟州城外的石门驿站。士兵们在郊野扎营,帐篷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地之上。石门驿站的守军在女真军的强大压力下,最终选
择了投降归顺。女真军的旗帜在驿站上升起,标志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控制。
在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皇太极的军队显示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和严密的
组织纪律。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果断,每一次攻击都准确无误,每一场战斗都势如
破竹。
十月的辽东,天气渐寒,蓟州镇的长城沿线,战火纷飞。皇太极的女真大军
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狂风,席卷了蓟州镇辖下的各个要塞。龙井关、大安口、汉
儿庄、马兰峪、洪山口等关键防线相继失守,蓟州明军在女真人的铁蹄下全线溃
败。
十月二十八日,宁远城中的袁崇焕站在城墙上,目光凝重地望向远方。长城
上的烽火台已经点燃,烽火连天,狼烟滚滚,这是蓟州危急的信号。袁崇焕的心
中充满了忧虑和焦急,他先前的担忧终于成为了残酷的现实。蓟州的防线被突破,
意味着京城的安全岌岌可危。
袁崇焕迅速召集诸将,商讨对策。他知道,遵化是蓟州的门户,一旦失守,
后果不堪设想。他决定派遣赵率教率领精兵,火速前往遵化救援。赵率教是一员
勇猛的将领,他的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袁崇焕手中的重要力量。
赵率教接到命令后,立即点齐兵马,整装待发。士兵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和勇敢,他们知道,这次救援任务至关重要,关系到蓟州乃至京城的安危。战马
嘶鸣,战鼓雷动,赵率教率领的部队如同一道闪电,冲出了宁远城,向着遵化疾
驰而去。
在紫禁城的心脏,乾清宫的宏伟殿堂内,朝会正在进行。
大殿内金碧辉煌,晨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映
照出群臣的影子和崇祯帝的龙椅。
崇祯帝坐在龙座上,他的装束庄重而华贵。头戴网巾和束发冠,再配以巾帽,
身穿明黄色的龙袍,上面绣着龙腾四海的图案,栩栩如生,彰显着帝王的威严。
他的脚穿蓝色的靴子,与龙袍相得益彰。然而,尽管衣着华贵,崇祯帝的脸上却
带着一丝苍白,那是长时间劳累和忧虑留下的痕迹。
他的手中拿着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奏疏,那双充满英气的剑眉下,星目在奏疏
上细细扫过,每一个字都沉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奏疏上的文字描绘了女真人屡
次犯边的惨状,杀人掠地、洗劫一空、寸草不留,这些字眼让崇祯帝感到一阵揪
心的痛楚。
崇祯帝的眼泪在眼眶里晃荡,每当想起那些无辜百姓遭受的苦难,他的心就
如同被刀割一般。他身为一国之君,却无法阻止这些悲剧的发生,这让他感到深
深的自责和无力。因此,他不忍心穿戴过于华丽的服饰,也不愿享用奢侈的膳食,
他的心中只有对百姓的牵挂和对国家的忧虑。
在龙座的左边,王承恩身穿灰色的袍服,静静地侍立一旁。他的手里拿着一
根佛尘,半低着头,神情恭敬而专注。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深知皇
帝的心思,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谨慎,生怕打扰到沉思中的皇帝。
朝会的气氛庄严肃穆,臣工们整齐的站在殿下,等待着皇帝的旨意。他们的
目光不时投向龙座,关注着皇帝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试图从中捕捉到皇帝的心
思和朝政的动向。
朝会上,空气凝重,群臣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但每一句话都透露出紧迫和忧
虑。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他的心中反复思考着袁崇焕奏疏中提到的建
议和当前的局势。
「女真人知己适打野战,而坚城难攻,且屡败于袁督师手下,所以臣以为应
该增兵长城,以防不测。」一位臣工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
北方防线的担忧。他知道女真人的野战能力,也清楚袁崇焕在对抗女真人中的贡
献,因此他主张加强长城的防御。
「袁督师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袁督师作为
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有责任的。」另一位臣工补充道,他在强
调袁崇焕的责任和作用,同时也在提醒着在场所有人,防务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重
要。
接着,又有一位臣工站了出来,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袁督师负责山
海关外的防务是没错,但是整个长城防线有上千公里,但兵力不足以维护整个防
线,如果朝廷不派兵,一旦被女真人从长城方面突破一点,事情就不妥了。」他
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形势的严峻。
崇祯帝听着臣工们的讨论,他的心里非常清楚,大明目前正面临着粮饷匮乏
的困境,特别是北方地区和中原,战乱频发,民生凋敝。而南方的钱粮,因为中
原和北方的贼军作乱,粮道被断,且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
崇祯帝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知道加强长城防线的重要性,但同时也
明白国库的空虚和运输的艰难。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龙椅的扶手,那上面雕刻的
龙纹似乎也在诉说着大明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自陕西等地天灾降临,引发的农民起义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至周边州县。
朝廷的驻军在这些地方疲于奔命,力图平息起义,却因兵力不足而显得捉襟见肘。
一些城池不幸被起义军攻破,更有官兵在重压之下投靠了起义军,使得局势愈发
复杂。
原本计划增援长城各关隘的八万余兵力,因农民起义的爆发而被迫改变用途。
这些兵力,原是长城防线的坚实保障,如今却不得不调转方向,急赴陕西和中原,
以对抗日益蔓延的起义军。
朝中的臣工们议论纷纷,面对如此局面,每个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的主张坚决镇压起义,有的则提出应从宽政策,以缓解民怨。但无论何种策略,
都离不开兵力和粮饷的支持。
崇祯帝在龙椅上沉思良久,他知道,每一次的调兵遣将,都意味着大量的粮
饷消耗,以及士兵们的劳累奔波。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但作为一国之君,
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稳定的决策。
在陕西和中原的战场上,明军士兵们在疲惫中挣扎。他们或在刚刚平息了一
个地区的起义后,又接到命令急行军至另一个告急的地方。铠甲上沾满了旅途的
风尘,脸上写满了长途跋涉的疲惫。他们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尘土飞扬的大道上,
不断地行进,只为了尽快赶到下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粮饷的运输队伍也在艰难地前行。由于中原和北方的贼军作乱,粮道被断,
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押送粮草的士兵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防止贼军的袭
击,确保粮饷能够安全送达前线。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他的愁容中带着一丝欣慰,目光缓缓扫过堂下的群臣。
这些大臣,一个个年岁已高,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大明未来的
焦急和关切,每个人都在为国家的安危出谋划策。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只能寄望,袁崇焕分兵固守好长城防线,等解决了陕
西和中原的贼军,到那个时候才有兵力派往龙井关和大安口等地。」崇祯帝的声
音在大殿中回响,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
群臣们聆听着崇祯帝的话语,他们的表情中流露出对崇祯帝决策的认同和支
持。他们知道,面对内忧外患,只有先安定国内,才能集中力量抵御外敌。袁崇
焕作为蓟辽督师,肩上的担子沉重,但他也是大明的中流砥柱,是抵御外侮的关
键。
「朕已经下旨,江南各地加紧练兵和调兵,还有筹措粮饷,但是需要时间,
现在大明就缺时间。」崇祯帝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迫。他的目光如
炬,仿佛要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大明的未来。
「还是那句话,攘外必先安内,辽东和山海关一线的防务只能让袁崇焕分兵
死守一段时间,待陕西和中原的农民军被镇压,朕就立即抽调精兵派往长城关隘
龙井关、大安口等地。」崇祯帝的话语铿锵有力,他的决策明确而果断。
群臣们被皇帝的气度所感染,他们齐声高呼:「皇上说得极是,皇上万岁,
万岁,万万岁。」这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凝聚着大明王朝的意志和决心。
崇祯帝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回荡在每个臣子的心头。他登基两年,面对的
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国库亏空,粮饷难以为继,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
实。
崇祯帝站在龙椅前,身形显得有些消瘦,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他深
知国家的困境,语气中带着一丝沉痛:「眼下,朕登基两年,知国库亏空,朝廷
的粮饷尚入不敷出,要几年的时间养精蓄锐不可。」他的手轻轻抚摸着龙椅的扶
手,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
朝堂下的臣工们,一个个低着头,表情凝重,他们心中都清楚国家的艰难处
境。崇祯帝继续说道:「就是江南等地有兵也难凑其必须的粮饷,所以只能先从
农民军作乱的地方和其周边附近抽调兵力。」他的声音中透露出无奈,但也充满
了果断。
他的目光扫过臣工们,每一个臣子都能感受到皇帝的决心:「先消灭了那些
作乱害民的农民军,才好无后顾之忧的调兵北上扫平女真人。」崇祯帝的话语中
有着不可动摇的意志,他知道,只有先安定国内,才能集中力量对抗外敌。
臣工们在崇祯帝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力量,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崇祯帝决策
的支持和信任。虽然前路艰难,但他们相信,只要君臣一心,大明王朝定能渡过
难关。
朝会上,崇祯帝的声音沉重而坚定,他向臣工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苦衷和深
谋远虑。
" 朕,为什么把原来增援长城各处重要关隘的兵力,调向陕西和中原贼军作
乱的方向,是因为如果国内被贼军做大,会比关外女真人的威胁更严重。" 崇祯
帝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内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
臣工们聆听着皇帝的解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知道,皇帝的决策虽然
艰难,但却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一位老臣上前一步,语气恭敬而充满信任地
说:" 皇上说得极是,是大明之福呀。" 他的话语代表了所有臣子的心声,他们
对皇帝的英明决策充满信心。
崇祯帝继续说道:" 还有一点就是,袁崇焕已经数次大败皇太极,重伤了皇
太极的锐气,而且辽东后金的老家也爆发了大饥荒,现在实在是无兵更无粮饷可
调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决心。
" 朕也希望上天能助我大明中兴啊。" 崇祯帝的双眼有些湿润,他看着堂下
的臣工们,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渴望。他多么希望有人能与自己分担这份重担,共
同为大明的中兴而努力。
他的皙白双手扶在龙座的把手上,慢慢地磨弄着,这个小动作透露出他内心
的焦虑和不安。但他的脊背依然挺直,眼神依然坚定,展现出一位君主的坚强和
不屈。
朝会结束后,崇祯帝独自留在乾清宫,他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更加孤
寂。他的目光再次落在袁崇焕的奏疏上,深深地思索着解决方案。他知道,作为
一国之君,他必须做出最明智的决策,来保护他的百姓和江山社稷。
群臣们围绕着当前的战事展开了讨论,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
对袁崇焕的信任。
一位身材魁梧、身着朝服的将领站了出来,他的目光坚定,语气中透露出对
袁崇焕的深厚信心:「皇上,袁督师一定可以击败女真人。」他的这句话如同一
剂强心针,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一股力量。
这位将领曾亲眼目睹袁崇焕在战场上的英姿,那智勇双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1】【2】【3】【4】【5】
最新章节请访问https://m.diyibanzhu2.my
祯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他宣布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以表彰他在边疆的辛
勤工作和对大明安全的贡献。群臣纷纷低头,表示赞同和敬意。
然而,袁崇焕此时并不在朝会上,他正在锦州的城墙上,亲自视察防务。秋
日的锦州,天空高远,凉风习习,袁崇焕的目光锐利,检查着每一个防御细节,
与将领们讨论着可能的战术和策略。
直到十月十五日,袁崇焕才结束了他在锦州的视察,骑马返回宁远。一路上,
他的心中既有对即将到来的冬天的忧虑,也有对皇帝嘉奖的期待。
十六日,当袁崇焕回到宁远的官邸时,一份来自京城的圣旨已经在那里等待
着他。他接过圣旨,展开阅读,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诸将和朝鲜使臣纷纷前来祝
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敬意和喜悦。
在宁远的官邸内,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庆祝仪式。诸将和朝鲜使臣围绕
着袁崇焕,向他表示敬意。袁崇焕虽然心中喜悦,但并未忘记自己的责任,他知
道这份荣誉同时也是一份重担,他必须更加努力地保卫大明的边疆。
同时,在遥远的西征途中,皇太极的军队穿越了广袤的蒙古草原,向着战略
要地进发。在一次行军途中,皇太极召集了他的贝勒大臣和归顺后金的蒙古酋长
们,围坐在篝火旁,讨论着接下来的攻击目标。
夜幕降临,篝火映照着每个人的脸,火光在他们眼中跳跃,映出了他们坚定
而严肃的表情。皇太极坐在主位上,他的目光在每一位将领和酋长的脸上扫过,
寻找着他们的意见和支持。
在讨论中,两种意见交织着:一种主张攻击林丹汗率领下西迁的察哈尔部,
以巩固对蒙古的控制;另一种则主张趁明朝边防空虚之际,直接攻击明朝,以迅
速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皇太极聆听着各方的意见,他的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最终,在深入分析了
明朝的防御状况和自身的战略目标后,他决定攻明。这个决定得到了多数贝勒和
蒙古酋长的支持。
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皇太极选择了袁崇焕曾接济过的哈剌慎部的贵族布尔
噶都(布尔喀图)作为向导。布尔噶都对明朝的边防了如指掌,他的加入将大大
增加皇太极军队突破明朝蓟州长城薄弱环节的几率。
在布尔噶都的带领下,皇太极的军队开始秘密向蓟州进发。他们选择了一个
夜色最深沉的夜晚,避开了明军的巡逻和侦查,悄无声息地接近了长城。士兵们
的动作轻盈而迅速,马蹄上包裹着布,以防发出声响,兵器在夜幕下闪烁着寒光。
十月二十日的清晨,皇太极的大军如潮水般涌至蓟州镇长城以北,他们在一
处蒙古人的城市内安营扎寨。城市里的建筑融合了蒙古和汉地的风格,城墙上的
箭楼在晨光中显得庄严肃穆。皇太极的帐篷立在城市的中心,周围是忙碌的女真
士兵们,他们正在整理装备,喂养战马,准备着即将到来的战斗。
二十四日,随着皇太极一声令下,女真军分成三路,如同伸展开的利爪,准
备撕裂明朝的边防。阿巴泰和阿济格率领左翼,岳托和济尔哈朗率领右翼,而皇
太极本人则坐镇中路,三路大军气势磅礴地向前推进。
二十七日,左翼的女真军在阿巴泰和阿济格的率领下,攻破了龙井关。这座
关口曾是明朝边防的坚固防线,但在女真军的猛烈攻势下,终究未能守住。与此
同时,皇太极中路的大军占领了洪山口和汉儿庄,士兵们在城内稍作休息,准备
着接下来的行动。皇太极派遣的先锋部队已经抵达遵化城下,他们隐蔽在夜色中,
仔细观察着城防的弱点。
右翼的后金军在岳托和济尔哈朗的指挥下,攻陷了大安口城。这座关口的失
守,意味着后金军已经打开了通往明朝内地的大门。
二十八日,右翼女真军抵达蓟州城外的石门驿站。士兵们在郊野扎营,帐篷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大地之上。石门驿站的守军在女真军的强大压力下,最终选
择了投降归顺。女真军的旗帜在驿站上升起,标志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控制。
在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皇太极的军队显示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和严密的
组织纪律。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果断,每一次攻击都准确无误,每一场战斗都势如
破竹。
十月的辽东,天气渐寒,蓟州镇的长城沿线,战火纷飞。皇太极的女真大军
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狂风,席卷了蓟州镇辖下的各个要塞。龙井关、大安口、汉
儿庄、马兰峪、洪山口等关键防线相继失守,蓟州明军在女真人的铁蹄下全线溃
败。
十月二十八日,宁远城中的袁崇焕站在城墙上,目光凝重地望向远方。长城
上的烽火台已经点燃,烽火连天,狼烟滚滚,这是蓟州危急的信号。袁崇焕的心
中充满了忧虑和焦急,他先前的担忧终于成为了残酷的现实。蓟州的防线被突破,
意味着京城的安全岌岌可危。
袁崇焕迅速召集诸将,商讨对策。他知道,遵化是蓟州的门户,一旦失守,
后果不堪设想。他决定派遣赵率教率领精兵,火速前往遵化救援。赵率教是一员
勇猛的将领,他的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袁崇焕手中的重要力量。
赵率教接到命令后,立即点齐兵马,整装待发。士兵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和勇敢,他们知道,这次救援任务至关重要,关系到蓟州乃至京城的安危。战马
嘶鸣,战鼓雷动,赵率教率领的部队如同一道闪电,冲出了宁远城,向着遵化疾
驰而去。
在紫禁城的心脏,乾清宫的宏伟殿堂内,朝会正在进行。
大殿内金碧辉煌,晨光透过高高的窗户,洒在光滑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映
照出群臣的影子和崇祯帝的龙椅。
崇祯帝坐在龙座上,他的装束庄重而华贵。头戴网巾和束发冠,再配以巾帽,
身穿明黄色的龙袍,上面绣着龙腾四海的图案,栩栩如生,彰显着帝王的威严。
他的脚穿蓝色的靴子,与龙袍相得益彰。然而,尽管衣着华贵,崇祯帝的脸上却
带着一丝苍白,那是长时间劳累和忧虑留下的痕迹。
他的手中拿着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奏疏,那双充满英气的剑眉下,星目在奏疏
上细细扫过,每一个字都沉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奏疏上的文字描绘了女真人屡
次犯边的惨状,杀人掠地、洗劫一空、寸草不留,这些字眼让崇祯帝感到一阵揪
心的痛楚。
崇祯帝的眼泪在眼眶里晃荡,每当想起那些无辜百姓遭受的苦难,他的心就
如同被刀割一般。他身为一国之君,却无法阻止这些悲剧的发生,这让他感到深
深的自责和无力。因此,他不忍心穿戴过于华丽的服饰,也不愿享用奢侈的膳食,
他的心中只有对百姓的牵挂和对国家的忧虑。
在龙座的左边,王承恩身穿灰色的袍服,静静地侍立一旁。他的手里拿着一
根佛尘,半低着头,神情恭敬而专注。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深知皇
帝的心思,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谨慎,生怕打扰到沉思中的皇帝。
朝会的气氛庄严肃穆,臣工们整齐的站在殿下,等待着皇帝的旨意。他们的
目光不时投向龙座,关注着皇帝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试图从中捕捉到皇帝的心
思和朝政的动向。
朝会上,空气凝重,群臣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但每一句话都透露出紧迫和忧
虑。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他的心中反复思考着袁崇焕奏疏中提到的建
议和当前的局势。
「女真人知己适打野战,而坚城难攻,且屡败于袁督师手下,所以臣以为应
该增兵长城,以防不测。」一位臣工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
北方防线的担忧。他知道女真人的野战能力,也清楚袁崇焕在对抗女真人中的贡
献,因此他主张加强长城的防御。
「袁督师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袁督师作为
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有责任的。」另一位臣工补充道,他在强
调袁崇焕的责任和作用,同时也在提醒着在场所有人,防务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重
要。
接着,又有一位臣工站了出来,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袁督师负责山
海关外的防务是没错,但是整个长城防线有上千公里,但兵力不足以维护整个防
线,如果朝廷不派兵,一旦被女真人从长城方面突破一点,事情就不妥了。」他
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形势的严峻。
崇祯帝听着臣工们的讨论,他的心里非常清楚,大明目前正面临着粮饷匮乏
的困境,特别是北方地区和中原,战乱频发,民生凋敝。而南方的钱粮,因为中
原和北方的贼军作乱,粮道被断,且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
崇祯帝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知道加强长城防线的重要性,但同时也
明白国库的空虚和运输的艰难。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龙椅的扶手,那上面雕刻的
龙纹似乎也在诉说着大明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自陕西等地天灾降临,引发的农民起义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至周边州县。
朝廷的驻军在这些地方疲于奔命,力图平息起义,却因兵力不足而显得捉襟见肘。
一些城池不幸被起义军攻破,更有官兵在重压之下投靠了起义军,使得局势愈发
复杂。
原本计划增援长城各关隘的八万余兵力,因农民起义的爆发而被迫改变用途。
这些兵力,原是长城防线的坚实保障,如今却不得不调转方向,急赴陕西和中原,
以对抗日益蔓延的起义军。
朝中的臣工们议论纷纷,面对如此局面,每个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的主张坚决镇压起义,有的则提出应从宽政策,以缓解民怨。但无论何种策略,
都离不开兵力和粮饷的支持。
崇祯帝在龙椅上沉思良久,他知道,每一次的调兵遣将,都意味着大量的粮
饷消耗,以及士兵们的劳累奔波。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但作为一国之君,
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稳定的决策。
在陕西和中原的战场上,明军士兵们在疲惫中挣扎。他们或在刚刚平息了一
个地区的起义后,又接到命令急行军至另一个告急的地方。铠甲上沾满了旅途的
风尘,脸上写满了长途跋涉的疲惫。他们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尘土飞扬的大道上,
不断地行进,只为了尽快赶到下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粮饷的运输队伍也在艰难地前行。由于中原和北方的贼军作乱,粮道被断,
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押送粮草的士兵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防止贼军的袭
击,确保粮饷能够安全送达前线。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他的愁容中带着一丝欣慰,目光缓缓扫过堂下的群臣。
这些大臣,一个个年岁已高,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大明未来的
焦急和关切,每个人都在为国家的安危出谋划策。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只能寄望,袁崇焕分兵固守好长城防线,等解决了陕
西和中原的贼军,到那个时候才有兵力派往龙井关和大安口等地。」崇祯帝的声
音在大殿中回响,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
群臣们聆听着崇祯帝的话语,他们的表情中流露出对崇祯帝决策的认同和支
持。他们知道,面对内忧外患,只有先安定国内,才能集中力量抵御外敌。袁崇
焕作为蓟辽督师,肩上的担子沉重,但他也是大明的中流砥柱,是抵御外侮的关
键。
「朕已经下旨,江南各地加紧练兵和调兵,还有筹措粮饷,但是需要时间,
现在大明就缺时间。」崇祯帝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迫。他的目光如
炬,仿佛要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大明的未来。
「还是那句话,攘外必先安内,辽东和山海关一线的防务只能让袁崇焕分兵
死守一段时间,待陕西和中原的农民军被镇压,朕就立即抽调精兵派往长城关隘
龙井关、大安口等地。」崇祯帝的话语铿锵有力,他的决策明确而果断。
群臣们被皇帝的气度所感染,他们齐声高呼:「皇上说得极是,皇上万岁,
万岁,万万岁。」这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凝聚着大明王朝的意志和决心。
崇祯帝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回荡在每个臣子的心头。他登基两年,面对的
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国库亏空,粮饷难以为继,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
实。
崇祯帝站在龙椅前,身形显得有些消瘦,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他深
知国家的困境,语气中带着一丝沉痛:「眼下,朕登基两年,知国库亏空,朝廷
的粮饷尚入不敷出,要几年的时间养精蓄锐不可。」他的手轻轻抚摸着龙椅的扶
手,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
朝堂下的臣工们,一个个低着头,表情凝重,他们心中都清楚国家的艰难处
境。崇祯帝继续说道:「就是江南等地有兵也难凑其必须的粮饷,所以只能先从
农民军作乱的地方和其周边附近抽调兵力。」他的声音中透露出无奈,但也充满
了果断。
他的目光扫过臣工们,每一个臣子都能感受到皇帝的决心:「先消灭了那些
作乱害民的农民军,才好无后顾之忧的调兵北上扫平女真人。」崇祯帝的话语中
有着不可动摇的意志,他知道,只有先安定国内,才能集中力量对抗外敌。
臣工们在崇祯帝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力量,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崇祯帝决策
的支持和信任。虽然前路艰难,但他们相信,只要君臣一心,大明王朝定能渡过
难关。
朝会上,崇祯帝的声音沉重而坚定,他向臣工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苦衷和深
谋远虑。
" 朕,为什么把原来增援长城各处重要关隘的兵力,调向陕西和中原贼军作
乱的方向,是因为如果国内被贼军做大,会比关外女真人的威胁更严重。" 崇祯
帝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内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
臣工们聆听着皇帝的解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知道,皇帝的决策虽然
艰难,但却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一位老臣上前一步,语气恭敬而充满信任地
说:" 皇上说得极是,是大明之福呀。" 他的话语代表了所有臣子的心声,他们
对皇帝的英明决策充满信心。
崇祯帝继续说道:" 还有一点就是,袁崇焕已经数次大败皇太极,重伤了皇
太极的锐气,而且辽东后金的老家也爆发了大饥荒,现在实在是无兵更无粮饷可
调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决心。
" 朕也希望上天能助我大明中兴啊。" 崇祯帝的双眼有些湿润,他看着堂下
的臣工们,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渴望。他多么希望有人能与自己分担这份重担,共
同为大明的中兴而努力。
他的皙白双手扶在龙座的把手上,慢慢地磨弄着,这个小动作透露出他内心
的焦虑和不安。但他的脊背依然挺直,眼神依然坚定,展现出一位君主的坚强和
不屈。
朝会结束后,崇祯帝独自留在乾清宫,他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更加孤
寂。他的目光再次落在袁崇焕的奏疏上,深深地思索着解决方案。他知道,作为
一国之君,他必须做出最明智的决策,来保护他的百姓和江山社稷。
群臣们围绕着当前的战事展开了讨论,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
对袁崇焕的信任。
一位身材魁梧、身着朝服的将领站了出来,他的目光坚定,语气中透露出对
袁崇焕的深厚信心:「皇上,袁督师一定可以击败女真人。」他的这句话如同一
剂强心针,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一股力量。
这位将领曾亲眼目睹袁崇焕在战场上的英姿,那智勇双
本章未完,点击[ 数字分页 ]继续阅读-->>